新闻中心
NEWS&EVENTS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速递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援外硕士项目学科建设研讨会

2024-11-07

点击量: 次浏览

12月5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援外硕士项目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明德主楼举行,会议以学科体系安排和优化、核心课程的内容讨论、核心教材建设、讲义开发、中国经济专题等为主题进行专题研讨。

中宣部国际传播局陈雪亮处长、商务部财务司援外财务处副处长牛延芝、商务部培训中心援外培训联络办公室副主任蔡润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吉晓喆应邀参加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李艳丽、经济学院院长张宇、培训学院常务副院长丁凯、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以及经济学院援外硕士班授课教师和导师代表陶然、杨斌、章艳红、虞义华、冯俊新、宋枫、李三希、江艇、石慧敏、Sean Sylvia、齐昊等参加研讨会,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主持会议。

张宇院长首先对参加研讨会的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表示,援外硕士项目学科建设旨在加强同各国的交流,不仅要和发达国家交流,还要同发展中国家交流。在主张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世界各国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背景下,我们更应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增进融合沟通,让世界各国共享我们的发展成果。

同时,他欢迎大家对项目的发展提出问题和建议,共同讨论并推动援外硕士项目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郑新业副院长指出,结合之前对外交流项目中的经验和“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援外硕士项目学科建设有着良好的前景。这个项目建设中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也将为中国的国际交流提供专门的人才、知识、技能和渠道,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援外硕士班项目主任杨斌认为,援外硕士项目学科建设应当适应中宣部和商务部的政策要求,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经济建设情况的同时,也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要求,课程建设也要和国学院、文学院相结合来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同时表明,项目建设要和学科结合,以便政策规划更有针对性。

牛延芝副处长表示,援外硕士项目学科建设是促进交流的良好渠道,她对项目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强调要注重学员的需求,适时地调整计划,同时加强实践活动,增加实习机会,关注学员的生活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陈雪亮处长希望在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政治的架构下讲述中国的经济发展逻辑和经济发展成就。他建议,项目建设和进行中,要以经济课程为主,以其他课程为辅;以课程培训为主,以国情考察为辅;以经济学院教学调研为主,兼顾高端专家的讲座,以此开拓学员的视野,把握中国发展脉络。

蔡润元副主任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援外硕士项目学科建设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我们要坚持共进共享、“授人以渔”。同时,在分享经济发展的方法时,还应当注意到官员和在校学生的不同,了解他们在学习当中的困难,意识到语言和专业知识上的障碍,帮助学员更好地融入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吉晓喆副处长表示,要抓住“一带一路”发展的良好机遇,让援外硕士项目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外交工作、经济发展和自身的教育改革发展。北京市坚持科技创新和国际交流两个中心,根据“一带一路”发展要求新设奖学金,向所有北京高校开放,同时在中关村开放实习签证,为留学生创造更多了解中国经济的机会。他建议援外硕士项目学科建设应该做成一种标准,同时语言学科的学分可以适当地增加。

李艳丽主任向经济学院在对援外硕士项目学科建设中的贡献表示感谢,并鼓励在经济、政治、历史和哲学方面同各个相关学院开展合作,表示全力支持援外硕士项目学科的建设发展。

丁凯常务副院长表示,援外硕士项目学科建设为国际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应当在思路上有一些转变,从注重结交朋友转向展示软实力,从短期培训转向学历教育,从外事服务转向教学服务。

随后,陶然教授、章艳红副教授、虞义华副教授、冯俊新副教授、宋枫副教授、李三希副教授等相关授课教师就项目的建设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王晋斌副院长对各位发言嘉宾的建议表示感谢,希望今后能与各方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援外硕士项目学科建设的更好发展作出努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

电话:86-010-82509597

传真:86-010-62515329 62515343

Email:international@ruc.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6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交流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层 邮编: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