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EVENTS
新闻中心

特别报道

探索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创新之路

助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

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国人民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首届“创新的前沿: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明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出席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易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慕尼黑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20余所国内外知名院校的近两百名博士生汇聚一堂,围绕“文明交流互鉴”“全球治理”“人类的未来”等热点议题开展学术研讨交流。

发起全球青年学术倡议

构建更为紧密的博士生学术共同体

面对“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时代之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周鼎代表与会博士生发起“全球青年学术倡议”,倡议各国高校博士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作出青年贡献。

第一,胸怀人类共同的未来,勇担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第二,积极参与全球文明交流对话,促进各国青年思想碰撞,形成文明交流互鉴的青年力量;

第三,把握时代发展浪潮,探索各学科领域创新前沿,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第四,推动各国高校博士生之间的国际科研合作,汇聚学术合力,开辟国际学术交流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首届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著名高校的百余名博士生汇聚一堂,共同就学术创新前沿话题展开研讨,既是学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高层次人才的创新之举;更是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的重要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最早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学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担当新中国新型研究生教育探索者、引领者、实践者的使命。新中国法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第一位博士,人文社会科学第一位外国留学生博士,第一批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专业的博士皆出自中国人民大学。本次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以“文明交流互鉴”“人类的未来”等多个主题开展多场跨学科对话,对于国内外博士生同学沟通思想、研修方法、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面向未来,殷切期待

坚守学术理想,始终追真求实。在研究中坚持独立思考、独抒己见,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秉持严肃的科学态度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利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关注人类面临的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胸怀天下,服务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老老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搞研究,做真学问、出真成果。

勇于开拓创新,追求至高至精。学术的起点是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通过复杂的客观世界抽象出客观的真问题,以永不知足、学无止境、不断探索的精神状态,在学识、见识、胆识上持续精进,发挥知识创新“从0到1”的首创精神,努力在各自的领域作出原创性重大贡献,为创新学问、形成新知,拓展人类共有的知识体系不懈努力和奋斗。

秉持人类情怀,深化互学互鉴。深化相互交流、加强互学互鉴,共同攀登学术高峰,做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维护者、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推动者,以学术研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重大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类之问”,为增进人类福祉、促进文明进步、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

洪大用司长致辞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擘画了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更加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集中体现了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准。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水平人才,成长为在各自学科领域的学术领导者,为深化人类对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推动人类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创新人类文化和社会治理,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文明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成功实践,在凝练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理念、打造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开创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新模式新形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兴推动力量。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各种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文明对话交流互鉴大势所趋,世界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需要面向未来的创新与合作。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龙头引领作用。中外博士研究生教育要加强交流、共同发展,在集聚资源要素、创新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全球平台等方面切实加强合作,为打造全球学术共同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创造人类共同价值作出应有贡献,担负应尽责任。

当下成都大运会正在举办,各国青年赛场拼搏,共筑友谊。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提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青春的盛会、团结的盛会、友谊的盛会”“我们要携手世界青年,以青春的活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聚焦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创新为主题,促进国内外青年博士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以举办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多措并举推动博士研究生创新性、交叉性、国际性培养,朝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新方向、新需求,迎接世界新变局、新挑战,勇探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明致辞

汪明副校长代表兄弟高校祝贺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他指出,研究生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次国际研讨会搭建了一个高水平、多学科、开放式的学术创新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生力军作用,积极营造科研文化氛围,培育科研创新文化,有力推动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主题聚焦“创新的前沿”,从多个学科以及跨学科的视角,深刻关注“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有助于我们打开现有知识边界,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提升卓越创新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将一如既往与中国人民大学等兄弟院校密切交流合作,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扎实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体系,不断开创研究生教育事业新局面。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易主持开幕式

“创新的前沿: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中国人民大学首次举办针对博士研究生的跨学校、跨学科、跨国界大型学术研讨活动,旨在拓展博士生的全球研究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全球平台,引导博士生将科学研究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海内外专家学者与博士生代表汇聚一堂,围绕创新的前沿问题分享交流,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学术的盛会。期待广大博士研究生充分交流、相互学习,携手共同走好学术创新之路,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学校时重要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上级有关部署要求,全力以赴、砥砺奋进,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人大智慧、发挥人大作用、贡献人大力量。

嘉宾主旨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作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及其世界意义”的主旨报告,为与会青年学子拓展研究视野与思路。 

英国利物浦大学吴树斌教授作题为“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al Option Theory”的主旨报告。 

博士生主题发言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Bridget Brasher、牛津大学博士生Anna George、昆士兰大学博士生David Goyeneche、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生Yi R. Fung、北京大学博士生林诗韵,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赵国杰、郭黎鹏、冯浩铭等8名博士生围绕人类文明互鉴、科技革命、跨文化交流等多方面作主题发言,共同探讨“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彭磊、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胡迪点评并交流。 

首届“创新的前沿: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共设7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平行分论坛,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商学院、统计学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召集。 

哲学分论坛 

古代哲学与文明交流互鉴 

 


财政金融分论坛 

现代金融体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 


法学分论坛 

人工智能的法治建设 

法治与全球治理 

 

新闻分论坛 

全球媒体与文化 

崛起的新技术与未来传播

  

商科分论坛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统计分论坛 

新时代数据科学发展 

数字时代数据科学前沿实践 

人工智能分论坛 

自然语言处理与信息检索 

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fullArticle.content

2月23日-3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率团访问阿根廷、巴西,出席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2023年年会,访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期间拜会了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中国驻里约总领馆、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


出席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年会 

提升多边合作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于2019年11月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共同发起成立全球首个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合作领域的大学联盟——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2023年联盟年会由巴西FGV大学于2月27日-3月2日主办,主题为“社会科学与数据科学”。

杜鹏在年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回顾了联盟在完善治理架构、搭建学术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等领域取得的成绩,肯定了本届年会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发挥自身学术优势,推动人文社科与数据科学交叉融合、服务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的创新实践。他表示,2023年联盟站在全新发展起点上,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各位伙伴携手前行,打破各种壁垒,推动跨学科研究,为解决全球性挑战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2月28日下午,商学院副院长邓子梁主持了年会圆桌论坛三,与欧洲大学学院、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学者就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2月28日下午,代表团一行出席了与年会同期召开的联盟指导委员会会议。会上,杜鹏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副校长拉斐尔·马尔凯蒂(Raffaele Marchetti)、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副校长伊万·普罗斯塔科夫(Ivan Prostakov)、巴西FGV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塞尔索·卡斯特罗(Celso Castro)、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国际处处长罗伯特·科兹(Robert Kotzé)共同讨论联盟2023-2024年工作计划及发展方向,各方一致认为应在联盟框架下加强教学与科研合作。

年会期间,杜鹏还会见了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副校长拉斐尔·马尔凯蒂(Raffaele Marchetti),就深化两校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等议题进行交流。



访问两国重点高校

拓展与拉美地区高等教育合作


2月24日上午,杜鹏一行访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与该校外事副校长兼孔院院长帕特里西奥·共内荷罗·欧得利斯(Patricio Conejero Ortíz)等进行交流。杜鹏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最新学科发展、阿根廷留学生、拉美研究中心、丝路学院、知识“一带一路”论坛等情况,并表示愿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人才培养、联合科研及人员交流合作。帕特里西奥介绍了该校与中国伙伴合作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中国(UBA-China)项目,表示十分愿意进一步加深两校学术交流。

2月24日下午,代表团访问了阿根廷圣安德鲁斯大学,会见该校副校长马丁·罗西(Martin Rossi)等。杜鹏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最新学科发展、阿根廷留学生、全英文硕士项目、暑期小学期情况,建议双方在学生交换、教师互派、短期交流项目、联合科研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实质性合作。马丁·罗西表示期待与中国人民大学在互派客座教授、开设讲座、联合科研等方面拓展合作。

3月1日上午,杜鹏一行访问了巴西圣保罗大学,与该校外事教务长塞尔吉奥·佩尔西瓦·巴隆奇尼·普罗恩萨(Sergio Persival Baroncini Proença)等会见。杜鹏重点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优势学科、丝路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孔子学院等建设发展情况,表示双方可以科研种子基金、互设讲座等形式加强合作。普罗恩萨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学术实力,表示希望与中国人民大学在学生交换、暑期学校、短期课程、共建孔院等领域开展实质合作。


拜会驻两国使领馆

主动服务双边人文交流


访问期间,代表团还拜会了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中国驻里约总领馆、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


在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代表团一行拜会了孙怡代办。杜鹏介绍了学校拉美研究、阿根廷留学生情况,以及丝路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中意美“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及国际学术合作多边平台,期待在使馆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强与阿根廷高等教育合作,吸纳更多优秀阿根廷学子来校就读。孙怡表示人文教育交流是中阿关系的重要基础,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方面为中阿交流继续做出积极贡献。

在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杜鹏一行拜会了田敏总领事,介绍了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基本情况、本次在巴西里约出席年会情况及近年来学校国际交流品牌项目,表示将深化拓展与巴重点高校的合作,希望与总领馆加强沟通交流,为中巴人文交流作出新贡献。田敏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强与巴西高校、智库等交流互鉴,推动双方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合作。

在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代表团一行拜会了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总领事陈佩洁。杜鹏介绍了本次访巴主要安排、学校与圣保罗大学等巴西主要高校的合作情况及近年来学校国际交流品牌项目,表示将通过各类平台积极加强与巴西文化交流互鉴。陈佩洁介绍了30领区开展教育文化交流情况,表示将全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与圣保罗大学等校开展切实合作,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为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中国人民大学代表团出席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年会并访问巴西、阿根廷高校及有关单位,通过多边平台及双边对话主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提升了学校国际影响力,深化拓展了学校与两国高校务实合作,旨在积极服务中国与阿根廷、巴西人文交流及“一带一路”倡议,助力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







为更好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让多元文明和多样文化交融荟萃、共生共融,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在加强沿线各国知识与思想交流方面的作用,12月7—9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知识“一带一路”专题论坛。此次论坛主题为“一带一路”上的商业文化交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 。

12月7日,知识“一带一路”专题论坛正式开幕。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校长阿卜杜拉赫曼诺夫·托洛贝克·阿比洛维奇,法国凯致商学院校长亚历山大·德·纳维耶斯,土耳其科奇大学代理校长栽娜卜·居尔汗·詹勒,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第一副校长,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俄方教育理事会主席谢·米·沙赫赖致开幕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主持开幕式。

微信图片_20221222132457.png

开幕式上,林尚立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出席知识“一带一路”专题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林尚立指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自此,中国不断推动“一带一路”项目深入发展,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实现了同共建国家的互利共赢,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发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学科优势,设立了欧亚研究院、“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与海外伙伴共建俄罗斯研究中心,中埃、中泰“一带一路”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丝路学院,创新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林尚立指出,“一带一路”不仅是商贸往来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文明互鉴之路。为了进一步向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间的跨文化理解与对话注入新动力,并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智慧与力量,林尚立提出几点新的思考:第一,坚持开放包容,实现高水平教育联通。“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多元交流平台,教育联通能够有效加强沿线各国的思想交流和知识流动,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夯实社会和人文基础。第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多元文明繁荣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高校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做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维护者、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推动者,厚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第三,坚持守正创新,促进全球性问题战略研究。各国高校有责任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针对“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积极开展跨领域、跨国界科研合作,为应对全球挑战贡献力量。

林尚立表示,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人民大学愿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教育界同仁一起,不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阿卜杜拉赫曼诺夫·托洛贝克·阿比洛维奇首先高度肯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宏伟设想。他表示,正是得益于这个平台,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才能和更多的中国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拓展在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阿比洛维奇期待未来能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更多合作项目,切实推动中吉教育合作,促进双方学者在生物、环境、人文等方面开展更多学术交流。

亚历山大··纳维耶斯表示,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扮演着连贯东西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仍是人类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在跨文化交流成为时代主旋律的背景下,相互理解,建立友谊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机构在促进相互理解及跨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纳维耶斯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过去十年取得的成绩,并期待未来双方能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

栽娜卜·居尔汗·詹勒回顾了中国与土耳其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历史,指出中土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互鉴为两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中土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和学术交流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希望借助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中土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和人文方面的交流合作。詹勒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应该致力于营造更加透明、开放的投资运营环境,助力沿线各国共同繁荣;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培养更多能够增强双方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高端人才。

谢·米·沙赫赖指出,目前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伙伴,这表明“一带一路”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关乎全球共同发展的超级项目。为了构建更加高效合理的多边关系机制,实现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必须把包容性原则放在重要位置。为此,一方面要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在交流过程中尊重和接受各自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要使文化的独特性在互动过程中相互融合。沙赫赖同时指出,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深入发展,各国的经济、法律、文化也将进一步融合。作为全球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中国将成为这一过程的主导者和贡献者。

此次论坛设五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一带一路’上的商业文化与机遇”“‘一带一路’上的文化艺术传播与管理”“‘一带一路’上的出版与文化交流”“‘一带一路’青年视角下的艺术与文化”“‘一带一路’上的数学与文化”。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日本、泰国、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印度、俄罗斯、法国、罗马尼亚、乌克兰、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美国、墨西哥、巴西、秘鲁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高校师生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本次论坛。

知识“一带一路”论坛聚焦东西方文化知识的交融、互鉴,重新审视“一带一路”在东西方文明形成的历史意义,提出“一带一路”也是人类知识传播的“一带一路”,旨在充分发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加强沿线各国知识与思想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学术组织在文明间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鼓励知识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自由流动,力争产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首届知识“一带一路”论坛于2021年4月22-23日在敦煌成功举办。未来,知识“一带一路”论坛将继续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为进一步增进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跨文化理解与对话注入新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

电话:86-010-82509597

传真:86-010-62515329 62515343

Email:international@ruc.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6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交流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层 邮编: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