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EVENTS
新闻中心

特别报道

6月10日

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当天

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匈牙利罗兰大学

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共同成立

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

此举不仅是对联合国大会设立

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的积极响应

也在中匈建交75周年之际

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注入了新活力

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龚韬、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中国银行匈牙利分行行长李可欣出席仪式并致辞,匈牙利罗兰大学副校长郝清新主持仪式并代表罗兰大学校长薄慕往致辞。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静炜、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参赞孙杰、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参赞韩冬升、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金浩、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杜鹏、欧洲汉学家代表、中国在匈企业家代表等出席仪式。

微信图片_20240619170146.jpg

林尚立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匈建交75周年。匈牙利是最早承认并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就在上个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匈牙利进行了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共同宣布将中匈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引领中匈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驶入“黄金航道”,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林尚立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罗兰大学是匈牙利和中东欧地区最具学术盛誉的高校之一,两校长期以来为中匈两国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此次两校联合成立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既是落实两国元首会晤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见证和赓续中匈友谊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推进中匈高校在人文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跨国交流、研究与合作。希望中心秉持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树立中欧高等教育合作共赢的典范,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将全力推动中心的建设发展,务实深化中国-中东欧人文和学术交流,助力架稳架宽中匈文明交流互鉴之桥,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方案智慧、作出文明贡献。

郝清新代表薄慕往致辞,他表示,“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这一名称彰显着中匈两国高校的共同使命,通过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未来社会、文化以及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应有贡献。两国高校应跨越国界,建立紧密联系,不断互学互鉴。罗兰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设立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是两校互信合作的又一飞跃。期待未来依托中心,进一步推动中匈学术往来、跨学科合作,培育理解中匈两国语言文化的青年人才,打造更多联合研究项目及学术品牌。通过学术交流与文化交往,为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凝聚学术力量,搭建中匈历史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桥梁,共同服务打造更高水平中匈关系。

龚韬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在人文社科领域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深厚的学术积累,是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罗兰大学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培养了一大批匈牙利社会各界精英人士,是匈牙利和中东欧地区最有学术盛誉的高校之一。两所高校强强联手,必将进一步推动亚欧文明交流互鉴,助力中匈友好合作发展,为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学术交流作出积极贡献。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时、大有可为。未来愿同匈方一道,以中心为平台,深入推进中匈间文明互学互鉴,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中匈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添砖加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李可欣表示,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两所世界一流大学交流合作的里程碑式发展,也是两国发扬发展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举措。期待中心成为汇聚各方智慧、弘扬中匈文化、深化两国友谊的重要平台。

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致力于在文明问题研究、中匈院校合作、中匈出版合作方面发挥引领性作用。

文明问题研究

通过举办中匈双方的专题论坛、系列讲座、研讨会、工作坊、座谈会、年度会议等活动,围绕文明问题和中国-匈牙利、中国-中东欧文明互鉴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形成系统性、持续性、多元化的合作成果。

中匈院校合作

推动双方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开展相互授课、科研合作、学术访问与专业交流等活动。互派优秀师资,培养一批对中国和匈牙利历史和国情具有深刻理解、胸怀天下的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领军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共同培育促进中欧文明交流互鉴、服务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一流人才。

中匈出版合作

加强学术互译出版合作,推动高质量学术文化成果的双向传播,推动中匈双方在学术互译出版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动中国人民大学“文明史研究工程”“中华文明系列讲坛”等系列学术文化成果在匈牙利和中东欧地区的宣传传播。

揭牌仪式后,林尚立、薄慕往签署《中国人民大学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关于共建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的协议》并续签《中国人民大学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学术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人民大学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学生交换项目谅解备忘录》。随后,双方就深化合作及中心建设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就通过中心推动中欧文明问题研究,深化两校人文、经济、商学等领域科研合作、师生互访、人才培养等达成多项共识。

访问匈牙利期间,林尚立拜会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龚韬,就推动中匈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深化中匈文明交流互鉴等进行深入交流,并为使馆馆员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对外开放”的讲座,就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如何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等与使馆馆员进行深入交流;出席学校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罗兰大学共同举办的“汉学:文明互鉴的桥梁”座谈会,与汉学家就汉学发展、汉学研究、汉学家培养等进行研讨交流;访问卡尔文纽什大学,推动深入开展学科合作、联合涵育全球战略型人才、共建中匈学术对话新平台等。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不断推进与匈牙利顶尖高校的交流合作,先后与圣•伊士特万国王大学、卡尔文纽什大学、罗兰大学等匈牙利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伙伴关系。2021年12月,受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秘书处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担任“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经济学学科建设共同体”牵头单位。2022年5月25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经济学学科建设共同体”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中方高校和匈牙利罗兰大学等5所外方高校成为“共同体”发起单位。

中匈是彼此友好互信的知己

互利共赢的伙伴

同心互鉴的挚友

以中匈建交75周年

和此次习近平主席

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为契机

中国人民大学将与匈牙利罗兰大学

心手相连、同舟共济

擘画新时代中匈关系发展新蓝图

绘制出中匈合作的辉煌篇章

5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

双方一致认为,中法关系具有珍贵历史、独特价值和重要使命,双方要传好历史的接力棒,弘扬中法建交精神并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开启中法关系下一个60年的新征程。

凝聚教育合作力量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5月7日

中国人民大学、索邦大学、

凯致商学院、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

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

成立仪式在法国巴黎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索邦大学人文学部副校长贝亚特丽斯·佩雷、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校长安娜·弗拉伊斯等出席仪式并致辞,凯致商学院校长亚历山大·德纳维耶主持仪式。

中法四校共建合作研究中心,旨在积极落实中法两国元首共识,为中法高等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推动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新动能。中心常设秘书处设在凯致商学院巴黎校区,主要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建设。

张东刚指出,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法两国各自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交相辉映。从两国元首的交流互动可以看到,中法都主张不同国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都主张不同文明交流互鉴,都主张推动世界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近日,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时隔5年再度访问法国和欧洲,也是一次彰显友谊之旅、传递信心之旅、引领合作之旅。两国元首从历史角度和战略高度共同擘画中法关系未来,为新时期中法、中欧关系发展和各领域合作带来新动力,更为推动全球发展、保障全球安全、促进全球文明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张东刚表示,中国人民大学、索邦大学、凯致商学院、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四校赓续传统友谊、共谋发展新机,携手成立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既是落实两国元首关于中法关系高水平发展共识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中法、中欧民间和地方交往、教育和科研合作的有效途径,更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共同进步的典范之举。中心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聚焦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的全人类重大议题,开展战略协作,拉紧人文纽带,推动中法、中欧人文交往“双向奔赴”,引领多元文明共生,推动世界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崭新篇章。

贝亚特丽斯·佩雷表示,索邦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在中法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法学院作为两校合作的重要成果,已成为中法合作办学的典范。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中法共同创建研究与对话新平台的重要一步,将推动双方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迈进,为中法双方深化合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索邦大学愿与中国人民大学一道,继续推动中法文明交流互鉴,架设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安娜·弗拉伊斯表示,作为中法学院创建之时参与签约的校长,回顾十余年的发展,中法学院已成长为中法教育合作的一颗明珠。教育是中法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促进中法关系实现双向奔赴。新成立的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将进一步推动两校在教学和科研的深度融合,实现“以研带教”,培育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推动者、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维护者,助力中法双方深耕教育合作沃土,共谋发展前景。

亚历山大·德纳维耶在主持中表示,近年来中法两国求同存异,不断凝聚共识、深化合作,特别是教育合作与交流呈现出良好局面,两国师生交流交往为推动中法关系深入持久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的设立,将建立长效的合作运行机制,为师生交流提供多样的支持和帮助,搭建共同探索文明交流新模式的重要平台。期待相关合作项目深入推进,为中法两国的教育合作持续深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聚焦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的全人类重大议题,开展战略协作,拉紧人文纽带,推动中法、中欧人文交往“双向奔赴”,引领多元文明共生。

以育人为使命,培养全球文明使者

通过开展“求是学者”等互访交流项目,提升师生访学留学规模,落实习近平主席和马克龙总统关于扩大两国教育、青年交流的共识,引导青年形成平等、尊重、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大力培养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类福祉为念的全球性人才。

以合作为准则,深化人类文明研究

依托编撰中法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丛书、创办《中欧文明观察》等刊物,打造特色鲜明的学术创新高地,深入研究“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本质与规律,积极回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带来的全球性挑战,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以交流为桥梁,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大力建设“中欧文明论坛”等365天运行的品牌论坛,构建文明对话交流新载体、新机制、新空间,推动不同文明在互动中认识彼此、丰富自身,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索邦大学、凯致商学院、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就依托合作研究中心,深化四校务实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并就围绕重大议题打造机制性论坛“中欧文明论坛”、发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成果等达成共识。

中法学院法方代表魏让方,中国人民大学欧洲校友会代表、师生代表,索邦大学、凯致商学院、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访问法国期间,张东刚还拜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拜会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并就双方开展相关合作进行深入务实的交流;拜访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等机构,围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讨;看望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在法学习学生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在法校友代表。

以中法建交60周年以及此次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为契机,中国人民大学将与法方合作高校携手前行、共担风雨、共创未来,发挥好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合作中心的桥梁作用,为传承弘扬“中法建交精神”夯实人文根基,为开创中法合作新时代贡献文化力量,为开辟通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人类发展之路努力奋斗,共同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习近平主席应邀赴美国旧金山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创办“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以“关注全球发展、关怀人类命运”为宗旨,构筑世界各国政界、学术界及商界共商共议全球发展战略问题的高端对话平台,从全球发展、全球安全、全球文明三个维度产出原创性、前瞻性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引和智力支撑。

11月18日至19日

首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

在北京国际财富中心举行

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和通州区人民政府

共同承办

以“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为主题

旨在探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

正处在十字路口之上的中国与世界

如何解决世纪之问、时代之题

为推动全球发展、保障全球安全

促进全球文明共聚智慧力量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强劲动力

论坛发布了《以发展为解决之道

以全球为发展平台》主题报告

提出了“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机制

七项行动倡议

北京市市长殷勇,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总编辑、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总编辑范昀,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外交部原副部长崔天凯,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等中方嘉宾;黑山前总统菲利普•武亚诺维奇、罗马尼亚前总理阿德里安·讷斯塔塞、英国前商务大臣文斯·凯布尔等外方嘉宾出席开幕式。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高校代表、在京驻华使节代表和媒体人士等参加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主持开幕式。

01

开幕式

殷勇在致辞中表示,“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作为响应“三大全球倡议”创办的国际高端智库交流平台,围绕“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主题深入开展交流研讨,凝聚各方发展共识,必将对全球共同发展进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随着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首都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作为一座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速成为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和世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外资进入中国的首选地;着力构建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为在京各类企业和人才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品质生活。北京正朝着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阔步前进,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参与北京的建设发展,与北京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刘利民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力引领了世界历史发展大势。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教育对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以举办“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为契机,通过建设国际高端智库交流平台,努力为教育促进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推动教育为促进发展赋能,扎实开展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以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推动教育为保障安全赋能,就国际秩序与国际关系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探讨,增强决策研究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推动教育为文明交流赋能,在深化交流、加强保护中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共同续写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02

特邀演讲

罗照辉作特邀致辞。他表示,进入新时代,中国坚持发展优先,全力推进全球发展合作,深度参与全球发展治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围绕全球发展,大国博弈加剧,南北合作放缓,发展鸿沟拉大,我们应当在加强联合国引领作用、推进各国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南方”共同发展、统筹安全与发展等方面彰显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团结一致、携手同行,为落实 “三大全球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全球共同发展,实现世界现代化愿景作出新贡献。

03

主题报告发布

开幕式上,首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主题报告《以发展为解决之道以全球为发展平台》发布。报告提出,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挑战,都需要依靠发展、依靠发展模式的变革与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通往2050年的发展之道,应坚持发展优先,把发展放到国家首要议事日程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公平、普惠、包容,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新动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类永续发展;坚持行动导向,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发展。中国与世界知识界共同面临着创造和发展新的、更为健全有效的发展理论的重要任务,应聚焦发展,把发展作为知识生产的中心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范例,构建切实有效的发展理论;超越民族和国家本位,构建全球共同发展理论。

04

主题演讲


郭业洲、菲利普•武亚诺维奇、阿德里安•讷斯塔塞、文斯•凯布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北京市通州区委书记孟景伟先后发表主题演讲。

郭业洲表示,“三大全球倡议”作为有机整体,蕴含着带有当代中国印记的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需要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同推进世界现代化,需要秉持合作共赢精神、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需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菲利普•武亚诺维奇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吸引了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共建项目提供了最佳的融资保障和最稳定的实施方式,增进了共建国家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了民心相通,推动了合作共赢。

阿德里安•讷斯塔塞表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共同责任,需要各国采取切实行动。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推动各方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中国作为联合国成员国,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始终坚持在全球发展理念、规则、标准等方面求同存异,着力推动南北合作,致力同题共答,为各方共同发展提供行动方案。

文斯•凯布尔表示,随着“三大全球倡议”不断落地走实,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有机会也有能力与其他国家通过开展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卫生健康、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全球挑战,积极在坚持多边主义、加强文明互鉴、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夏泽翰表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指引我们建设更加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中国始终致力于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与联合国宪章承载的理想一致。“三大全球倡议”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脱贫减贫、教育改革、文化交流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对话、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决心和担当。

孟景伟表示,通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水陆都会和商贸重镇。进入新时代,通州在高水平改革开放、高精尖产业结构构建、高品质城市打造、高标准智慧建设、高质量绿色发展、高福祉民生建设、高站位协同发展等方面主动作为,焕发出崭新的时代风彩。随着首都城市“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格局加快形成,通州必将再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希望更多海内外友人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副中心建设,与通州携手并进,共绘美好蓝图。

林尚立在主持时表示,“三大全球倡议”紧密相连、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始终坚持扎根中国、胸怀天下、融通中外,积极推动“三大全球倡议”的研究阐释与贯彻落实,努力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希望与会各方携手并进,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旗帜,努力汇聚全球正能量,共同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推动全球发展、保障全球安全、促进全球文明贡献新时代的奋进力量。

05

战略对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主持人王冠主持战略对话环节。崔天凯,前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中国瑞士商会会长马丁•穆勒,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默罕默德·萨奇布就“全球发展的新挑战与未来解决之道”进行对话交流。

06

闭幕式

张东刚主持论坛闭幕式。

张东刚在闭幕总结中表示,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更应坚定发展的信心、重塑发展的理念、探寻发展的路径,携手共创发展的成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致力于促进全球发展合作,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果,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发展创造更多新机遇。中国人民大学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主席“三大全球倡议”,以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为己任,通过举办“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等高端学术交流对话活动,持续凝聚全球发展共识、激发全球发展信心、汇聚全球发展力量,努力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向共进。

闭幕式上,张东刚宣布了“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机制提出的七项行动倡议。一是聚力拓宽全球发展合作,立足通州、扎根北京、植根中国、面向全球,秉承开放原则,构建全球学术合作网络,建设高端战略对话与合作平台,推动构建以发展为解决之道、以全球为发展平台、以和平与发展为目标的新格局。二是聚力推动全球发展优先,团结全球知识界,创造更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公共智力产品、智慧产品,生产更多服务经济与科技进步的新知成果,助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新发展。三是聚力解答全球安全难题,发挥人才与智力优势,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积极应对网络安全、生物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四是聚力优化全球安全治理,大力培养胸怀天下、服务人类福祉的、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全球治理人才,积极参与全球重大议题研究,切实践行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五是聚力增进全球文明交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扩大青年与教育交流,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新载体,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相互学习、交流互鉴。六是聚力促进全球文明进步,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积极投身文明传承创新,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促人类文明发展新进步。七是建立论坛永久机制,将永久会址定于通州,推动落实相关行动倡议。

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汇报“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全球发展”分论坛研讨成果。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汇报“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经济发展”分论坛研讨成果。

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董事、丝绸之路国际商会澳大利亚代表戴若·顾比汇报“全球发展与全球治理体系重构”分论坛研讨成果。

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区域国别研究院负责人翟东升汇报“合作共赢:寻找全球发展的新增量”分论坛研讨成果。

07

平行分论坛

本届论坛设立了四场平行分论坛。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全球发展”主题分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齐鹏飞、哲学院院长臧峰宇分别主持研讨“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发展”。

▲ 分论坛一

“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经济发展”主题分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叶康涛、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泽分别主持研讨“开放型全球发展的中国动能与中国实践”“全球现代化的新选择与新范式”。

▲ 分论坛二

“全球发展与全球治理体系重构”主题分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分别主持研讨“共享发展:全球倡议与新型治理体系重构”“共创未来:高质量发展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

▲ 分论坛三

“合作共赢:寻找全球发展的新增量”主题分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翟东升分别主持研讨“全球共赢:合作绘就世界政治经济新蓝图”“共建和平:携手应对全球战略安全新挑战”。

▲ 分论坛四

08

学术对话会

本届论坛将举办四场学术对话会,11月18日举办了两场学术对话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大学监察专员吴付来为“新发展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对话会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为“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对话会致辞。

明日还将举办两场学术对话会:林尚立与法国凯致商学院校长亚历山大·德·纳维耶进行对话;俄罗斯自由经济协会主席、国际经济学家联盟主席、俄罗斯新工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谢尔盖·博德鲁诺夫作“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动能、新机遇、新空间”主题讲座。

论坛期间,还将举办“通州大运河与世界文明”文化对谈和“数字经济与全球发展”战略咨询会。

在为期2天的论坛中,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嘉宾围绕论坛主题深入交流思想,真诚分享经验,共同谋划发展新蓝图,共同书写合作新画卷。

11月20日至23日,部分嘉宾前往浙江参加2023“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之“智·行中国:全球知名学者浙江行”活动,先后在温州参加第二届WZBC温商论坛“中国民营经济与温商走出去”,在杭州参加“‘一带一路’十年金融合作与浙江贡献”国际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

11月20日,第十届亚洲政策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行。论坛主题为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日本一桥大学校长中野聪、副校长山田敦出席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主持论坛开幕式。

张东刚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张东刚指出,一桥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今年10月,两校刚刚签署了《中国人民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关于深化战略合作关系的共识》,现在又迎来合作举办第十年的亚洲政策论坛。这次论坛,既体现了两校长期合作的丰硕成果,又开启了两校合作的新阶段。

张东刚表示,习近平主席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他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维护安全的新疆域、文明互鉴的新平台,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回答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数字化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今年举办的第十届亚洲政策论坛正是围绕数字化时代和数字化转型,紧扣当下全球发展、切合时代要求,主题意义非常重大。

中国人民大学在建设数字中国、数字教育,积极推进数字学术方面,成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动力源泉。为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化倡议,张东刚希望各位嘉宾学者搭建高端的战略对话平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形成优质成果,为以数字化转型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凝聚智慧和力量。

一是打造突出前沿性研究的学术窗口。始终保持对学术前沿和政策实践的敏感性、跟踪性、前瞻性,及时回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以及学术界和现实社会的共同关切,着力对一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联合的深入研究。二是搭建加强战略性合作的交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和一桥大学代表着各自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顶尖水平,在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国际关系等学科领域具备显著优势。近期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成立了智慧治理学院和人文经济研究中心,努力在数字、人文和经济方面进行整体性思考,一体化研究。希望论坛能够吸引更多学科力量,团结两校、两国学术界的优秀学者,深化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塑造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学术新机制。三是形成发挥引领性作用的文明纽带。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中日两国是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最重要的邻国,也是亚洲文明、亚洲文化的两个代表。希望论坛能立足中日,放眼亚洲,胸怀天下,造福人类。不断提高两校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努力在世界学术界发出强有力的声音,树立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传承发展的新典范。

中野聪表示,日本一桥大学自1875年创立以来,一直以培养活跃于世界各地的人才和发展有助于改善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为使命。一桥大学与中国有着深厚缘分。长久以来,一批批一桥大学的毕业生活跃在日中两国的实业界、政界、学界一线,为恢复日中邦交、发展日中关系、加强日中交流尽心尽力,为中日友好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桥大学在中国最重要的全球合作伙伴,一桥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有着深厚的友谊和丰富的交流历史,在两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是一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悠久交流历史中非常特殊的一年,两校举办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两校分别于5月和7月,在一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办了 “中国人民大学日”和“一桥大学日”活动。10月12日,张东刚书记访问一桥大学,签署《中国人民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关于深化战略合作关系的共识》,确认两所大学合作关系的深远意义,并通过联合举办论坛、共同发表学术成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互访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交流,进一步提升两所大学的国际知名度,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中野聪校长回顾了亚洲政策论坛,并对第十届论坛提出了展望,希望两校学者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郑新业在主持时表示,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进一步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必然会越来越密切。中国人民大学愿进一步加强和一桥大学的交流合作,推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两校有责任、有义务为两国的发展建设,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作出贡献。

两校学者围绕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多学科主题发言,就数字化时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新趋势、水域社会民间信仰与地方非遗民俗的变迁、电子商务国际治理与美国产业链联盟、人工智能的特征和人机信任等问题开展充分的研讨和深入的交流。

亚洲政策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双边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旨在推动两校各个学科之间深度交流与合作。首届亚洲政策论坛于2010年在日本一桥大学举办,此后由两校轮流承办,该论坛有效地促进了两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对增进两国人民和两国政府之间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苏州校区、教育部数字政府与国家治理实验室承办。

中国人民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心理学系与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院、言语社会学院、经管学院、法学院的专家学者展开了为期一天的学术交流。

原文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日本一桥大学,这个论坛厉害了!

探索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创新之路

助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

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国人民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首届“创新的前沿: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明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出席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易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慕尼黑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20余所国内外知名院校的近两百名博士生汇聚一堂,围绕“文明交流互鉴”“全球治理”“人类的未来”等热点议题开展学术研讨交流。

发起全球青年学术倡议

构建更为紧密的博士生学术共同体

面对“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时代之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周鼎代表与会博士生发起“全球青年学术倡议”,倡议各国高校博士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作出青年贡献。

第一,胸怀人类共同的未来,勇担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第二,积极参与全球文明交流对话,促进各国青年思想碰撞,形成文明交流互鉴的青年力量;

第三,把握时代发展浪潮,探索各学科领域创新前沿,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第四,推动各国高校博士生之间的国际科研合作,汇聚学术合力,开辟国际学术交流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首届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著名高校的百余名博士生汇聚一堂,共同就学术创新前沿话题展开研讨,既是学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高层次人才的创新之举;更是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的重要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最早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学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担当新中国新型研究生教育探索者、引领者、实践者的使命。新中国法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第一位博士,人文社会科学第一位外国留学生博士,第一批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专业的博士皆出自中国人民大学。本次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以“文明交流互鉴”“人类的未来”等多个主题开展多场跨学科对话,对于国内外博士生同学沟通思想、研修方法、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面向未来,殷切期待

坚守学术理想,始终追真求实。在研究中坚持独立思考、独抒己见,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秉持严肃的科学态度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利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关注人类面临的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胸怀天下,服务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老老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搞研究,做真学问、出真成果。

勇于开拓创新,追求至高至精。学术的起点是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通过复杂的客观世界抽象出客观的真问题,以永不知足、学无止境、不断探索的精神状态,在学识、见识、胆识上持续精进,发挥知识创新“从0到1”的首创精神,努力在各自的领域作出原创性重大贡献,为创新学问、形成新知,拓展人类共有的知识体系不懈努力和奋斗。

秉持人类情怀,深化互学互鉴。深化相互交流、加强互学互鉴,共同攀登学术高峰,做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维护者、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推动者,以学术研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重大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类之问”,为增进人类福祉、促进文明进步、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

洪大用司长致辞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擘画了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更加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集中体现了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准。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水平人才,成长为在各自学科领域的学术领导者,为深化人类对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推动人类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创新人类文化和社会治理,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文明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成功实践,在凝练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理念、打造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开创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新模式新形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兴推动力量。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各种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文明对话交流互鉴大势所趋,世界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需要面向未来的创新与合作。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龙头引领作用。中外博士研究生教育要加强交流、共同发展,在集聚资源要素、创新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全球平台等方面切实加强合作,为打造全球学术共同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创造人类共同价值作出应有贡献,担负应尽责任。

当下成都大运会正在举办,各国青年赛场拼搏,共筑友谊。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提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青春的盛会、团结的盛会、友谊的盛会”“我们要携手世界青年,以青春的活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聚焦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创新为主题,促进国内外青年博士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以举办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多措并举推动博士研究生创新性、交叉性、国际性培养,朝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新方向、新需求,迎接世界新变局、新挑战,勇探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明致辞

汪明副校长代表兄弟高校祝贺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他指出,研究生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次国际研讨会搭建了一个高水平、多学科、开放式的学术创新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生力军作用,积极营造科研文化氛围,培育科研创新文化,有力推动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主题聚焦“创新的前沿”,从多个学科以及跨学科的视角,深刻关注“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有助于我们打开现有知识边界,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提升卓越创新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将一如既往与中国人民大学等兄弟院校密切交流合作,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扎实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体系,不断开创研究生教育事业新局面。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易主持开幕式

“创新的前沿: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中国人民大学首次举办针对博士研究生的跨学校、跨学科、跨国界大型学术研讨活动,旨在拓展博士生的全球研究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全球平台,引导博士生将科学研究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海内外专家学者与博士生代表汇聚一堂,围绕创新的前沿问题分享交流,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学术的盛会。期待广大博士研究生充分交流、相互学习,携手共同走好学术创新之路,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学校时重要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上级有关部署要求,全力以赴、砥砺奋进,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人大智慧、发挥人大作用、贡献人大力量。

嘉宾主旨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作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及其世界意义”的主旨报告,为与会青年学子拓展研究视野与思路。 

英国利物浦大学吴树斌教授作题为“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al Option Theory”的主旨报告。 

博士生主题发言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Bridget Brasher、牛津大学博士生Anna George、昆士兰大学博士生David Goyeneche、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生Yi R. Fung、北京大学博士生林诗韵,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赵国杰、郭黎鹏、冯浩铭等8名博士生围绕人类文明互鉴、科技革命、跨文化交流等多方面作主题发言,共同探讨“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彭磊、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胡迪点评并交流。 

首届“创新的前沿: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共设7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平行分论坛,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商学院、统计学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召集。 

哲学分论坛 

古代哲学与文明交流互鉴 

 


财政金融分论坛 

现代金融体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 


法学分论坛 

人工智能的法治建设 

法治与全球治理 

 

新闻分论坛 

全球媒体与文化 

崛起的新技术与未来传播

  

商科分论坛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统计分论坛 

新时代数据科学发展 

数字时代数据科学前沿实践 

人工智能分论坛 

自然语言处理与信息检索 

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2月23日-3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率团访问阿根廷、巴西,出席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2023年年会,访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期间拜会了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中国驻里约总领馆、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


出席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年会 

提升多边合作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于2019年11月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共同发起成立全球首个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合作领域的大学联盟——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2023年联盟年会由巴西FGV大学于2月27日-3月2日主办,主题为“社会科学与数据科学”。

杜鹏在年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回顾了联盟在完善治理架构、搭建学术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等领域取得的成绩,肯定了本届年会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发挥自身学术优势,推动人文社科与数据科学交叉融合、服务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的创新实践。他表示,2023年联盟站在全新发展起点上,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各位伙伴携手前行,打破各种壁垒,推动跨学科研究,为解决全球性挑战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2月28日下午,商学院副院长邓子梁主持了年会圆桌论坛三,与欧洲大学学院、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学者就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2月28日下午,代表团一行出席了与年会同期召开的联盟指导委员会会议。会上,杜鹏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副校长拉斐尔·马尔凯蒂(Raffaele Marchetti)、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副校长伊万·普罗斯塔科夫(Ivan Prostakov)、巴西FGV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塞尔索·卡斯特罗(Celso Castro)、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国际处处长罗伯特·科兹(Robert Kotzé)共同讨论联盟2023-2024年工作计划及发展方向,各方一致认为应在联盟框架下加强教学与科研合作。

年会期间,杜鹏还会见了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副校长拉斐尔·马尔凯蒂(Raffaele Marchetti),就深化两校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等议题进行交流。



访问两国重点高校

拓展与拉美地区高等教育合作


2月24日上午,杜鹏一行访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与该校外事副校长兼孔院院长帕特里西奥·共内荷罗·欧得利斯(Patricio Conejero Ortíz)等进行交流。杜鹏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最新学科发展、阿根廷留学生、拉美研究中心、丝路学院、知识“一带一路”论坛等情况,并表示愿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人才培养、联合科研及人员交流合作。帕特里西奥介绍了该校与中国伙伴合作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中国(UBA-China)项目,表示十分愿意进一步加深两校学术交流。

2月24日下午,代表团访问了阿根廷圣安德鲁斯大学,会见该校副校长马丁·罗西(Martin Rossi)等。杜鹏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最新学科发展、阿根廷留学生、全英文硕士项目、暑期小学期情况,建议双方在学生交换、教师互派、短期交流项目、联合科研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实质性合作。马丁·罗西表示期待与中国人民大学在互派客座教授、开设讲座、联合科研等方面拓展合作。

3月1日上午,杜鹏一行访问了巴西圣保罗大学,与该校外事教务长塞尔吉奥·佩尔西瓦·巴隆奇尼·普罗恩萨(Sergio Persival Baroncini Proença)等会见。杜鹏重点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优势学科、丝路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孔子学院等建设发展情况,表示双方可以科研种子基金、互设讲座等形式加强合作。普罗恩萨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学术实力,表示希望与中国人民大学在学生交换、暑期学校、短期课程、共建孔院等领域开展实质合作。


拜会驻两国使领馆

主动服务双边人文交流


访问期间,代表团还拜会了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中国驻里约总领馆、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


在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代表团一行拜会了孙怡代办。杜鹏介绍了学校拉美研究、阿根廷留学生情况,以及丝路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中意美“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及国际学术合作多边平台,期待在使馆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强与阿根廷高等教育合作,吸纳更多优秀阿根廷学子来校就读。孙怡表示人文教育交流是中阿关系的重要基础,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方面为中阿交流继续做出积极贡献。

在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杜鹏一行拜会了田敏总领事,介绍了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基本情况、本次在巴西里约出席年会情况及近年来学校国际交流品牌项目,表示将深化拓展与巴重点高校的合作,希望与总领馆加强沟通交流,为中巴人文交流作出新贡献。田敏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强与巴西高校、智库等交流互鉴,推动双方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合作。

在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代表团一行拜会了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总领事陈佩洁。杜鹏介绍了本次访巴主要安排、学校与圣保罗大学等巴西主要高校的合作情况及近年来学校国际交流品牌项目,表示将通过各类平台积极加强与巴西文化交流互鉴。陈佩洁介绍了30领区开展教育文化交流情况,表示将全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与圣保罗大学等校开展切实合作,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为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中国人民大学代表团出席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年会并访问巴西、阿根廷高校及有关单位,通过多边平台及双边对话主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提升了学校国际影响力,深化拓展了学校与两国高校务实合作,旨在积极服务中国与阿根廷、巴西人文交流及“一带一路”倡议,助力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







为更好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让多元文明和多样文化交融荟萃、共生共融,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在加强沿线各国知识与思想交流方面的作用,12月7—9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知识“一带一路”专题论坛。此次论坛主题为“一带一路”上的商业文化交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 。

12月7日,知识“一带一路”专题论坛正式开幕。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校长阿卜杜拉赫曼诺夫·托洛贝克·阿比洛维奇,法国凯致商学院校长亚历山大·德·纳维耶斯,土耳其科奇大学代理校长栽娜卜·居尔汗·詹勒,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第一副校长,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俄方教育理事会主席谢·米·沙赫赖致开幕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主持开幕式。

微信图片_20221222132457.png

开幕式上,林尚立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出席知识“一带一路”专题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林尚立指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自此,中国不断推动“一带一路”项目深入发展,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实现了同共建国家的互利共赢,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发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学科优势,设立了欧亚研究院、“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与海外伙伴共建俄罗斯研究中心,中埃、中泰“一带一路”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丝路学院,创新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林尚立指出,“一带一路”不仅是商贸往来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文明互鉴之路。为了进一步向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间的跨文化理解与对话注入新动力,并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智慧与力量,林尚立提出几点新的思考:第一,坚持开放包容,实现高水平教育联通。“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多元交流平台,教育联通能够有效加强沿线各国的思想交流和知识流动,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夯实社会和人文基础。第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多元文明繁荣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高校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做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维护者、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推动者,厚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第三,坚持守正创新,促进全球性问题战略研究。各国高校有责任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针对“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积极开展跨领域、跨国界科研合作,为应对全球挑战贡献力量。

林尚立表示,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人民大学愿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教育界同仁一起,不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阿卜杜拉赫曼诺夫·托洛贝克·阿比洛维奇首先高度肯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宏伟设想。他表示,正是得益于这个平台,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才能和更多的中国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拓展在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阿比洛维奇期待未来能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更多合作项目,切实推动中吉教育合作,促进双方学者在生物、环境、人文等方面开展更多学术交流。

亚历山大··纳维耶斯表示,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扮演着连贯东西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仍是人类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在跨文化交流成为时代主旋律的背景下,相互理解,建立友谊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机构在促进相互理解及跨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纳维耶斯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过去十年取得的成绩,并期待未来双方能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

栽娜卜·居尔汗·詹勒回顾了中国与土耳其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历史,指出中土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互鉴为两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中土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和学术交流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希望借助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中土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和人文方面的交流合作。詹勒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应该致力于营造更加透明、开放的投资运营环境,助力沿线各国共同繁荣;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培养更多能够增强双方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高端人才。

谢·米·沙赫赖指出,目前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伙伴,这表明“一带一路”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关乎全球共同发展的超级项目。为了构建更加高效合理的多边关系机制,实现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必须把包容性原则放在重要位置。为此,一方面要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在交流过程中尊重和接受各自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要使文化的独特性在互动过程中相互融合。沙赫赖同时指出,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深入发展,各国的经济、法律、文化也将进一步融合。作为全球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中国将成为这一过程的主导者和贡献者。

此次论坛设五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一带一路’上的商业文化与机遇”“‘一带一路’上的文化艺术传播与管理”“‘一带一路’上的出版与文化交流”“‘一带一路’青年视角下的艺术与文化”“‘一带一路’上的数学与文化”。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日本、泰国、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印度、俄罗斯、法国、罗马尼亚、乌克兰、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美国、墨西哥、巴西、秘鲁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高校师生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本次论坛。

知识“一带一路”论坛聚焦东西方文化知识的交融、互鉴,重新审视“一带一路”在东西方文明形成的历史意义,提出“一带一路”也是人类知识传播的“一带一路”,旨在充分发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加强沿线各国知识与思想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学术组织在文明间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鼓励知识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自由流动,力争产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首届知识“一带一路”论坛于2021年4月22-23日在敦煌成功举办。未来,知识“一带一路”论坛将继续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为进一步增进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跨文化理解与对话注入新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

电话:86-010-82509597

传真:86-010-62515329 62515343

Email:international@ruc.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6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交流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层 邮编: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