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EVENTS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速递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学术论坛举办

2022-10-11

点击量: 次浏览

赓续红色历史,

立足当下奋斗,

迈向创新未来。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主体活动,10月3日上午,“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学术论坛在世纪馆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主持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博,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主会场参会并作主旨演讲,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复旦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金力,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南京大学校长吕建,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副校长尤里·马泽毅,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校长乔瓦尼·莫拉里通过视频方式参会并作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校领导吴付来、郑水泉、杜鹏、朱信凯、齐鹏飞、王轶、胡百精出席论坛。

张东刚代表学校向与会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张东刚指出,回首85年光辉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从延河之畔一路走来,在新中国建设中成长,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新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腾飞,始终与党同呼吸、共命运,红色基因与革命传统传承不息,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不渝的是“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办学诗篇,铸就了独一无二的精神底色,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张东刚表示,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传统和办学成就,对学校未来发展提出殷切希望,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精辟阐述了高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承担的神圣使命,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前夕,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共同举办学术论坛,深入研究探讨“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张东刚强调,走新路、开新局、创一流,正当其时,意义深远。中国人民大学将同全国各高校一道,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统领,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文化血脉,以扎根中国大地为发展根基,持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知识体系新阶段、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倡议书》。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大论断,强调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25”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作用,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服务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我们谨向全国高校发出如下倡议:

一、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做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我们倡议,建立全国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席会议机制,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全面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编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文献典藏”、出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系列著作”、建好宣传阐释和资政服务平台、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推广传播。

二、推动“两个转化”,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中的源头地位。我们倡议,共同推进“新时代文化复兴与引领工程”,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足筑牢民族之魂,树牢文化自信,全面展示、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立足“两个观照”,做服务新时代伟大实践的担纲者

强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和实践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中的支撑地位。我们倡议,建立全国高校智库联席会,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在资政建言、社会服务、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智库合作与建设,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四、答好“两个之题”,做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推动者

强化自主性原创性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中的内涵地位,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时代之题。我们倡议,定期举办“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高端论坛”,发布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红皮书;建立高校建构自主知识体系重大课题联合攻关机制,围绕国家重大问题搭建跨学校跨部门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加强学科交叉和各学科合作,建立“交叉科学国际论坛”,打造“数字哲学社会科学”集群。

五、胸怀“两个大局”,做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的传播者

强化传播能力建设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中的关键地位。我们倡议,联合举办“知识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论坛”,搭建多边国际学术网络平台,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交流融合、互学互鉴,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同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文明和谐论”破解“文明冲突论”。

六、坚定“四个自信”,做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开拓者

强化“走新路”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中的方向地位。我们倡议,组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学联盟”,团结广大高校发挥各自优势,建立365天全天候合作机制;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推动成立分学科全国联盟,把握历史主动、增强历史自觉,共同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让我们共同携手,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知识体系新阶段、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

2022年10月3日

林尚立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林尚立围绕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服务新时代伟大实践、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了四点分享。

一是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深刻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根基,全面展示、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提炼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系统性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理论成果中深刻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探索和实践的全过程,确保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是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探索和成就中深刻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依据,加快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承担起总结中国模式、解决中国问题、研究中国发展、造福中国人民的理论建设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贡献。

四是坚定“四个自信”,在面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时代使命时,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队伍优势,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这一伟大实践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林尚立表示,中国人民大学要努力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时代先锋,为此,我们将聚焦服务现代化发展、在世界范围确立现代中国的文明体系、贡献人类等目标,从系统化谋划、体系化构建、项目化管理、平台化推进、技术化赋能、协同化建设六个维度,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今后,中国人民大学将与兄弟高校一道,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不断探索建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王博就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分享三点思考,一是新一代人要有新一代人的学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确立,让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新时代的学者将通过创新性工作确立起属于这一代知识人的历史地位。二是当代问题与历史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大历史的视野中,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中国讲清楚,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讲清楚,这是新时代中国学术的使命。三是中国问题和世界意识。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必须不断地拓展世界眼光、具备全球视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彭刚就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分享五点体会。一是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引领,要始终把创新摆在学校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培养创新人才,激活创新要素,完善创新体系,形成创新合力。三是必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不改,坚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必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提升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五是必须始终保持开放姿态,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世界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为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杨庆山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牢记嘱托、担当作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自觉肩负起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任务,奋力谱写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必将为新时代新征程高等教育发展举旗定向、擘画指引。南开大学将与中国人民大学等兄弟高校一道,立足新时代,领悟新思想,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作为,以爱国奋斗、勇攀高峰的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姜治莹表示,建构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重要基础,是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的重要抓手,是坚定“四个自信”、彰显“四个自信”、支撑“四个自信”的重要实践,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铭刻于心、融入血脉、见诸行动,立足百年变局、复兴全局、教育格局、发展新局的时代背景,在大风大浪中保持定力、增强动力、持续发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熊四皓表示,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具有深厚历史渊源,两所大学在党的领导下,同心筑梦、同题作答,与全国兄弟高校一道,交出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出彩答卷,共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他就新时代如何培养杰出人才、如何打造国之重器、如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分享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经验,并表示,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机遇空前,就要在把牢根本任务、担起强国使命中不断走向卓越。希望各兄弟高校携手以千帆竞发之势,把握根本任务,在肩负使命中不断走向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金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关键指引。我们要在办学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好“双一流”建设。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标民族复兴大业中高等教育的使命责任,复旦大学通过推动办学理念的革新、组织模式的创新、评价体系的更新,不断打造自身鲜明的特色,积累发展动能和优势,创造性地实现党中央对“双一流”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目标任务。希望能与兄弟高校一同探索、加强合作,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并利用自主研发成果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共同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张荣表示,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现实意义。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坚定办学方向筑牢前行根基;坚持立德树人,以培育时代新人践行初心使命;坚持扎根中国,以服务战略需求展现担当作为;坚持协同外方,以推进开放办学增强发展动能。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为中国标注新的起点,高校也将担负起新的使命。厦门大学将与各兄弟高校携手并进,扎根中国大地,勇担时代重任,不断谱写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崭新篇章,为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作出有益探索、贡献更多力量。

吕建表示,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需要从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两个层面作好部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的新发展,要从国家层面上明确新时代新阶段的时代要求、战略内涵、基本命题、主题主线、一流内涵、评价转型、根本任务,从大学层面明确新发展的总体目标、问题导向、基本路径、推动方式。要胸怀“两个大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发展壮大战略人才力量、战略教育力量、战略科技力量,建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开放化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体系、文化软实力支撑体系。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自身传统和时代变迁之间架构新桥梁、构筑新范式,不断出思想、出人才、出成果,支撑引领民族振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春声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建校85年来,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中山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有着深厚的友谊,同具光荣的办学传统和学术品格,培养了一代代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中山大学将始终紧紧把握“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国家输送高质量创新人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尤里·马泽毅表示,一直以来,中俄教育交流为增进两国和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增进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俄高校应努力携手并进,搭建中俄高校间开展交流的广阔平台,在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深入探讨未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应发挥的作用,探寻发展、合作、共享的新路径,打造科学发展和创造新知的中心,展望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愿景与新使命,推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务实发展,为促进两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繁荣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乔瓦尼·莫拉里表示,今年的论坛主题激励我们思考大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学作为不可或缺的基本力量,为人类应对现在和未来的诸多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大学诞生的初心在于海纳百川,直到今天,汇聚来自不同地区、国家、有着不同志趣的人们仍然是大学所致力的目标。作为科学进步的伟大推动者,大学担负着把握时代脉搏、应对重大挑战、不断追求卓越和创新的重要使命,要通过世界各地的能力共享实现顶级科学知识的构建,通过教育发挥大学的领导力,提供各种学科和主题的优质课程。博洛尼亚大学愿与中国人民大学加强合作,共同缔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张海兰、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余祖俊、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四平、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雷涯邻、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志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范卫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洪俊杰、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旻、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郭广生、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董纪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崔希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张斌等国内高校代表,媒体代表,学校各单位代表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主论坛。

10月3日下午,16个主题分论坛同时举办:

“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

“中国古典学问题与方法”

“学术期刊与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促进学科交叉,建构新时代劳动经济管理知识体系”

“‘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暨财政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五院论坛”

“新发展格局与建构中国自主的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

“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

“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工商管理一流学科建设”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国际视野和本土探索”

“建构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统计学科”

分论坛分别由哲学院、国学院、历史学院、劳动人事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统计学院承办。

此前,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问题意识”“迈向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概念建构:跨学科观点”“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基本问题与思路”的3个分论坛先期举办,分别由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理学院心理学系承办。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

电话:86-010-82509597

传真:86-010-62515329 62515343

Email:international@ruc.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6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交流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层 邮编: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