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EVENTS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速递

SIGMA 2024年学术研讨会暨第20届养老、保险与储蓄国际会议

2024-05-28

点击量: 次浏览

看过来!中意美管理学三学位本科项目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中国人民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通过“强基计划”等激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加强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对优秀学生精准培养的有效路径,持续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引导学生争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努力探索一条人大特色、世界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

目前,学校已经设立42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包括13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21个跨学科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3个跨校(国)国际性人才联合培养项目、5个跨学科主辅修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形成了一个涵盖14个双一流学科在内的绝大部分学科,以基础学科拔尖创新、跨学科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多元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媒体关注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变幻莫测的商业环境,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代表的商科逐渐开始探索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新模式。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携手意大利路易斯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联合推出了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位国际项目”,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中意美管理学三学位本科项目(以下简称“三学位项目”)与之前的中外合作项目有何不同?该项目的培养模式如何?针对这些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人大商学院副院长赵晶近日接受媒体采访。

答疑解惑

三学位项目的成立宗旨是什么?

记者:作为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位国际项目”,该项目面向的是什么?

赵晶:中意美管理学三学位本科项目旨在培养掌握工商管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通晓东西方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多样化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能够从全球视野认识和理解企业的商业与管理实践,善于批判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良好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秉持追求卓越创新的价值观、严谨广阔的商业思维,胜任在跨文化情境下组织的管理活动和工作。

记者:三学位项目成立的契机是什么?

赵晶: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国际商业格局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今天的世界商业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技术变革、产业链深度调整带来的产业格局重塑,还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商业格局中的重新定位,这些都对我们如何培养商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国际上对具备跨文化商业经营理念、跨文化沟通力、跨文化领导力人才的需求缺口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也是依托于人大商学院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和良好的国际合作网络。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科不仅在2017年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A+,而且2017年和2022年连续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并且,我们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一直有良好的学术往来。因此,我们和意、美两所高校商讨后达成一致,共同决定开设这个项目。

专业培养

三校三国沉浸式学习实践

记者:三学位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学生在三国的学习实践怎么安排?

赵晶:三所高校联合培养,本科项目的学制为四年。入选该项目的学生,第一学年分别在各自的学校学习,剩余三学年共同依次在意大利路易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因此,中国学生的第一学年和第三学年将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第二学年在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完成,第四学年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完成。学生取得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全部学分后,将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工商管理专业)、路易斯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以及乔治·华盛顿大学商业(或国际商务)学士学位。

记者:该项目的培养方案是什么?

赵晶:学生的课程安排和学分设置由中、意、美三校统一商讨和制订,学生需要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施行模块化设置,如通识模块、专业模块、创新训练与科学研究模块、素质拓展与发展指导模块等。所有课程均为英文教学,考虑到学生入学时不同程度的语言水平,我们在第一学期设置了很多语言文化的相关课程,同时鼓励学生与在校留学生多交流。

记者:该项目在课程设置上有什么特色?核心课程有哪些?

赵晶: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管理国际业务的能力和洞察商业前沿的能力,因此项目课程也以培养上述三种能力为导向而设计。核心课程包括:Age of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business)、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Global Financial Environment、Doing Business in Europe、European institutions、人力资源管理(英)、管理沟通(英)、供应链管理(英)、市场营销学原理(英)、运营管理(英)、品牌管理(英)、组织行为学A(英)等。

除了传统的管理学课程之外,我们还设置了财务、会计、统计分析等统计和方法课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在创新实践模块设置丰富的企业参访、企业家讲座,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直观地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真实情况。此外,在学生出国前,学校还会开设培训课程,帮助他们了解留学的国家,以便快速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观点聚焦

管理学培养的是综合能力

记者:有不少考生家长对管理学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学管理毕业后就是当领导的,对此您怎么看?

赵晶:管理学追求效率、提升沟通的理念以及洞察事物的底层思维影响我们每一个人。这些素养不论你在哪个行业,从事何种工作,都是需要的,并且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并不是说学管理学就一定要当领导、管理别人,而是要学一种综合

能力,包括对复杂、抽象事物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对事件的深度思考能力。这不是通过短期学习就可以获得的,而是必须通过长期训练不断提升。

以往我们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些进入业界工作,也有一部分进入了政府机关工作,还有从事科学、政策研究的。因此我认为,商科人才的优势,是拥有在各行各业都能立足的全球视野,以及洞察事物、跨文化沟通和创新进取的综合能力。

直击招考

今年国内计划招收15人

记者:该项目的招生规模如何?报考该项目的学生需具备哪些素质与条件?

赵晶:今年计划招收45人,由中意美三方分别招收15名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其中,中国学生将通过“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高考招生,对英语单科成绩没有特殊要求。但是鉴于项目为全英文教学且有两年在国外学习,还是建议具有一定语言基础、有意愿前往国外学习生活的考生报考。

记者:据了解,国内高校一般中外合作项目都是高收费的,这个项目的收费标准是多少?

赵晶:该项目和国内普通高校本科生收费标准是一样的,但两年在海外的生活费用需学生自己承担。

寄语考生

追求卓越 持续创新

记者:对想要有志于申请中意美三学位管理学本科项目,以及想要报考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您有何建议?

赵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对商科感兴趣。其次,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持续创新能力,这在商业实践中非常关键。最后,希望现阶段的考生好好学习,巩固基础学科知识结构,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三学位项目的英文名称缩写是 ACE,分别代表了认知事物的能力(Awareness)世界性(Cosmopolitan)和 企 业 家 精 神(Entrepreneurship)。这也是我们希望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所能具备的三种能力。因此,欢迎对商科感兴趣,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追求卓越,有志于成长为商业领袖的考生报考!

媒体关注

在采访的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22级三学位项目高涵林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就读体验。

探索“和而不同”的世界

三学位项目班级的同学来自中、意、美三国。我们大一在各自国家学校学习,大二于路易斯大学合堂上课,大三一同在人民大学继续学业,大四前往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毕业时获三校授予的学士学位。

我们专业的特点可用“和而不同”来概括。学习商科需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既要有理科思维,亦要有文科素养。得益于经精心设置的课程培养,我大一时便较早接触了会计学和统计学知识;大二进一步学习了国际金融环境和 R 语言等课程。全英语教学,让我在与外国同学沟通交流时毫无障碍。

历经独自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我接触到了更宽广的世界,心智亦迅速成熟。与其他交换项目不同,我们还将与意大利和美国同学共度长达三年的学习时光。在此期间,我们不仅会在学业上相互切磋,还会在课外开展跨文化交流,建立深厚而持久的友谊。

在罗马这一学年,我尝试做了一些“新事”。我与路易斯大学校方、菲乌米奇诺机场联系合作,推进互利互惠共享按摩椅项目,借助现有环境与资源,初步实现了自己的商业计划。这种实打实的历练,让我对商业世界有了新体验。

总之,选择三学位项目充满挑战与机遇。我们需面对不同文化与价值观带来的冲击,时常进行自我反思与调整。但能与一群可爱的人共同探索“和而不同”的广阔世界,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运与美好。这段经历不仅让我们在学术上成长,更在心灵深处留下宝贵的记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

电话:86-010-82509597

传真:86-010-62515329 62515343

Email:international@ruc.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6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交流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层 邮编: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