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全球金融科技实验室(GFL)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84期)暨“IMI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Edward Prescott出席本次沙龙并围绕“全球与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发表主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出席并致辞。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原局长刘青松等IMI学术委员,全球金融科技实验室主任梅昕,以及IMI所长张杰,副所长向松祚、宋科,所长助理曲强等来自金融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金融实业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参与研讨。沙龙由IMI联席所长、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彤主持。
庄毓敏致开幕辞。她表示,近年来IMI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方面的研究对相关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今后我们的发展要注重提升国际性,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今天的活动与这一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契合。
Edward Prescott以《全球经济:现状与展望》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从美国经济在1870-2014的发展历程说起,结合人均GDP、人均工作时长、实际产出等指标进行分析,最终认为长期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的存在使得当前对实际GDP增速的衡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问题,当前的经济增长与1995-2000年时期的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美国经济实际正处于上升的大趋势中,我们对其应有乐观的预期。而当前中国的经济整体上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将继续向好,在此过程中政治机制扮演着重要角色。另外,随着中国在科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国本身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将从中获益。
吴晓球以《中国金融的开放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科技力量、市场化力量、国际化力量是影响中国金融变革的三大因素。首先,科技的力量将影响中国金融,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融入使得金融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科技在未来金融的进步中将被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其次,市场化将使得中国金融的基础资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使之朝着证券化规模扩大的方向发展。然后,中国的金融实际上是一个大国金融,中国要在国际舞台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趋势是很明确的。这三个力量将对中国金融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至关重要,我们要注重做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演讲后,吴晓球向Edward Prescott教授颁发“IMI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书,IMI所长张杰教授为Edward Prescott教授赠送纪念品。Edward Prescott教授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动态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时间连续性和商业周期波动的驱动因素两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加入不仅丰富了IMI研究团队的阵容,也为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观点与视角。
吴晓球为Edward Prescott颁发聘书
张杰为Edward Prescott赠送纪念品
随后,与会嘉宾进行了圆桌研讨并与现场听众进行互动。
据悉,Edward Prescott教授于1962年在斯沃斯摩尔学院获数学学士学位,1963年在凯斯西储大学获运筹学硕士学位,1967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0年,他被任命为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高级顾问。此外,他还是布鲁金斯学会、古根海姆基金会、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成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0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200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他曾担任多家期刊的主编,包括在1980-1990年间担任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主编。他的著作涵盖商业周期、经济发展、一般均衡理论和金融等领域的广泛主题。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四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