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2017——十九大后的中国与世界”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新“巴山轮”论坛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承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凯恩克劳斯经济研究基金会特别支持。本届会议秉承“巴山轮会议”精神,汇聚国内外各界精英,围绕十九大后的中国与世界展开深入交流,共同研讨破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探寻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理事长靳诺,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出席论坛。
28日下午,靳诺出席开幕式并会见与会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主持开幕式。
财政部原部长、新“巴山轮”论坛主席项怀诚出席开幕式。项怀诚在致辞中表示,1985年“巴山轮”会之前,中国只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但“巴山轮”会议让我们意识到,实行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有很多东西也值得我们学习。32年后新“巴山轮”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以“十九大后的中国与世界”为题,紧扣时代脉搏,正当其时。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新“巴山轮”论坛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曹文炼主持当日下午的主题演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演讲中表示,中国经济今后还会延续新常态以来增速向中高速收敛的态势,提高质量和效率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旋律。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则认为,中国需要审慎的去管理新变化,一方面管理好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要保障分配公平,要注重收入不平等和收入鸿沟。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认为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应该是价值链走出去,一条是以高端技术为主导,一条是以转移加工环节的价值链。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在演讲中提出,需要从宏观层面上增加对金融业的整体运行态势,乃至金融业的风险偏好的关注和监督。
29日,刘伟在开幕致辞中提出,今日的中国同样处于经济改革关键期,面临加快供给侧改革、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以及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红线等重大问题,需要学者、专家和政府官员一道努力,为打造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献计献策。也需要新“巴山轮”会议这样的智库平台来思考与探索未来,承担历史责任。刘伟表示,大力进行高水平智库建设,既是在新时代和新矛盾背景下顺应我国提升软实力的要求,同时也能为我国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发展环境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更大程度地促进执政者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加强理论家和实干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知”和“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曹文炼在致辞中强调,新时代的深刻内涵扎根于中国实情,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所反映的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实情,集中体现再新时代发展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化。其次,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革中要实现共同发展,最后,理论研究仍然要坚持问题导向。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主持。
29日的会议共包括五个主题论坛,分别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金融危机”十周年与全球经济、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单元的主题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聂辉华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瑞龙,以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等围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进行了发言与讨论。
高培勇提出,现在宏观经济政策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改革的方式推动结构性的调整,而不单纯是通过政策安排。刘元春表示,改革调整的思路不应当就市场谈市场,就经济谈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政府的改革。平新乔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的建立主要应关注结构问题。杨瑞龙提出,要构建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就必须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其原则就是要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姚洋认为中国应确立从勤劳致富向适度享受转变的指导思想。
第二单元的主题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郑新业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福前,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李明星,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赖德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诗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围绕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进行了发言与讨论。
方福前认为,未来经济体量逐渐增大,GDP的基数增大了,我们的增长速度也会慢慢下降,即便是4%左右,也是美国经济增速的两倍,我们应该充分相信“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李明星提出,高校是创新研发的一种源泉主体,但是还得靠企业,产学研的转化十分重要。赖德胜认为,在强调新理念的时候,特别要注重人的教育和全面发展,发挥他们的创新性、创造性。陈诗一表示,未来30年,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强调质量与效益主导性的发展。苏剑认为,从2020-2050年这30年,中国经济需要关注劳动力短缺和人口危机等问题。
第三单元的主题研讨由凯恩克劳斯经济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海军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万喆围绕“金融危机”十周年与全球经济进行了发言与讨论。
吴晓球认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我国在新时期经济体系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国在推进金融体系国际化的同时,需找到经济增速和人民币长期信用间的平衡点。赵锡军认为通过金融手段增加杠杆在单一的领域中过度的资源配置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毕吉耀表示,我们要警惕经济发展“脱实向虚”趋势,金融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万喆则认为十九大后国家金融战略需“正位”;信贷扩张造成的泡沫、信贷的金融不断的延长,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因。
第四单元的主题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主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苏格、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胜军围绕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主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苏格认为大国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应该负有更大责任和担当。贾庆国表示,尽管全球治理需要全球参与,但大国关系决定了全球治理的水平和成效。张胜军提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大国力量更趋于平衡,这意味着支持旧秩序和新时代的国际力量日趋平衡。
第五单元的主题研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兴主持,中国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立勇,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张燕玲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内涵非常丰富,顺应时代和平发展大势,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王立勇认为“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的根本精神是一致的。贾康提出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供给侧创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王义桅从三个维度展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认为十九大报告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国际属性的复归。
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发展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已然成为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面对深刻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急剧变化的世界格局,长远战略意义上的思考亦不可获缺。本次会议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攻关期的中国提供新观点和新思路,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贡献力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