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举办“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性水平”主题调研座谈会。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杜鹏参加调研会并讲话。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张晓京,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相波,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钱宗鑫,经济学院副院长李勇,商学院副院长邓子梁,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秦波,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志丹,环境学院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主任龚亚珍等参加座谈并发言。
调研会上,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盛希文、刘雨霖分别就调研子课题“学生国际交流体系规划”、“国际学生培养综合改革”、“孔子学院与‘双一流’建设协同发展”进行说明,并请与会单位就《2023-2037年中国人民大学全球发展战略》以及调研课题交流意见。
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张晓京指出,高校对外交流要充分重视校级和院级资源的整合和联动,要依托学院和学者,实质性地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在对外交流工作中,建议充分尊重中外高校和学者的科研合作基础和意向,统筹校院两级资源,有效地推动各级各类项目扎实落地。
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相波就有关国际交流工作提出了建议。一是充分利用年轻人关注的各大门户网站,宣传我校办学理念、基本概况等信息。此外,要选择青年人乐意接受且更符合国际习惯的方式与外国青年沟通;二是积极借鉴他国海外中心发展经验,提升我校学术影响力;三是利用国际小学期等交流机制,推动国际性人才培养;四是加强与我校海外校友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发挥海外人才资源优势。
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钱宗鑫就学生国际交流和科研国际化进行介绍。他表示,学校已在专硕上搭建了一个比较健全的体系,未来希望国交处结合现有国际宣传平台,多层次传播学院王牌专业成果,增加学院在国外招生影响力。同时,依托国际高层次伙伴网,利用国际小学期的良好契机,为学院有深度学习需求的同学开设更多暑期高级选修课,力求切实解决在学生培养、教师交流及学科发展国际性提升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推进工作落实。
经济学院副院长李勇从“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方面提出建议。在“走出去”方面,他建议简化办事流程,优化出国境审核手续;在“引进来”方面,他提出针对当前国际学生生源地分布不均的情况,可开拓多样化国际市场,并通过丰富宣传途径等方式,提高国际学生生源质量。
商学院副院长邓子梁表示,建议大力推动实施海外博士生培养计划,充分发挥海外人才在国际沟通联系方面的桥梁作用;扩大交换生规模,推动国际学生培养改革,拓展国际学生招生渠道;加强全球治理人才培育,通过全英文课程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在地国际化水准。同时,也希望学校能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
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秦波简要介绍了今年学院短期出国交流项目的情况,表示希望更多地了解国际组织学院的项目,同时建议更多的学院可以参与到国际组织学院的活动;此外,建议统筹我校和国际组织有关的学院、学者和学术资源,主动设置学术议题,更好地发挥国际组织学院的力量。
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志丹结合统计学院发展现状,从学生和学院两个角度提出了建议。在学生派出方面,针对学生参加非院校级项目或自主联系参与境外项目,希望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学生的学籍管理、出行安全等事宜;在学院国际交流资源方面,希望学校在经费、项目等方面能给予更多的支持。
环境学院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主任龚亚珍结合自身国际交流的经历,对学校国际合作战略提出建议。她表示,学校可以整合海外校友资源,扩大对外宣传力度;学院可以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需要,引进海外高端技术人才,优化资金使用以及资源配置,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提升学术团队的质量,进而推动对学生的培养。以外,她认为需要促进跨学科资源整合,发挥教师所长,推动学术互补,提高国际发表量,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最后,杜鹏总结指出,此次主题调研会是学校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按照“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总体要求,围绕“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性水平”这一主题,对学校外事工作战略性、长远性和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起底式”全面设计规划,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以实干担当更好地为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