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EVENTS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速递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举办“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性水平” 主题调研会

2024-11-27

点击量: 次浏览

5月31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举办“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性水平”主题调研会。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杜鹏参加调研会并讲话。学校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保卫部(处)、研究生院、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科学研究处、理工学科建设处、人事处、招生就业处、财务处、校友工作办公室、共青团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后勤集团、信息学院、理学院心理学系、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调研会。

杜鹏指出,本次主题调研会是学校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校部机关、教学单位应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此,我们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紧跟发展形势、加强业务创新,转变工作思路、做好服务保障,对标国际前沿、瞄定世界一流,拓展国际合作、强化国际传播,梳理轻重缓急、提升治理效能,切实促进我校“独树一帜”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立足在全球背景下开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人文交流和对外传播工作,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故事。

1687792291437.jpg

调研会上,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刘雨霖、林媛分别就调研子课题“全球发展战略与国际合作布局”“学生国际交流体系规划”“国际学生培养综合改革”“孔子学院与‘双一流’建设协同发展”进行说明,并请与会单位就《2023—2037年中国人民大学全球发展战略》以及调研课题交流意见。

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杜忠朝表示,信息学科国际交流态势活跃,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国际性强、国际合作密切。杜忠朝建议,应积极争取顶级国际会议在华主办权,发挥主场外交优势,激发学院学科主观能动性,争取国际话语权;优化国际会议申报审批流程,为学者联络国际资源、学院举办国际会议提供更为灵活、更加多样的支持;明确客座教授、访问学者等聘任审批机制,推动师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副部长、理学院心理学系副系主任董妍建议,相关教学单位应积极承办重要国际会议,提升学术影响力;依托学校国际合作伙伴网络资源,同德国莱比锡大学等心理学科优势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同耶鲁大学北京中心等世界顶尖高校在华设立的办事机构加强交流;借鉴学校较为成熟的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设计心理学科专项国际交流项目,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开拓学生管理业务国际交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走出去”,积极参与亚太学生事务协会等组织;依托学校“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拓展朋辈心理咨询中心等学生社团中短期海外研修交流活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院长朱利平表示,学校经济统计、政府统计等领域优势显著,研究院的设立对于加强数理统计、呈现统计学科完整性意义重大。研究院吸纳了大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外学者,“社会经济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创新引智基地”等创新引智基地充分发挥作用,显著提升学校统计全学科国际影响力。朱利平建议,鼓励研究院学者积极承担国际期刊编委工作,主动申请国际学科组织任职,从而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建议学校优化学生海外学习奖助学金支持来源设置,加强国际版教材使用审批灵活度,进一步巩固关键学科领先优势。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卢斌指出,国家利好政策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同时,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参与人工智能国际交流较为谨慎,需通过与管理学、法学、新闻学、社会学交叉融合等柔性方式打通人工智能领域学者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渠道;优化审批学者学生赴外交流申请流程,推动中外交流;完善学校资助高水平国际会议机制,大力支持学者、学生参加人工智能国际会议;发挥学校国际校友、央企私企工作校友资源优势,调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校友资源,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学院建设和学校国际交流工作。

党政办主任罗建晖建议,加强学校国际交流工作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机制作用,紧密围绕国家最新战略决策和发展需要,听取学校相关校部机关、教学单位意见建议,就学校全球发展战略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李铭表示,在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我校应积极创新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坚定学术自信,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构建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教育评价体系。

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浩爽表示,学校多年来致力于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发表学术文章、更新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积极发声,建议加强与主流媒体海外平台深度合作,用活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等平台优质资源,持续提升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打造传播中国声音的优质平台,提升网络育人能力,尽早谋划、主动发声,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魏丽表示,近几年来学校国际交流工作稳步推进,学校全球发展战略立意深远,发展规划处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国际交流工作,建议拓展学校本科应届毕业生赴外攻读硕士学位项目,增加学生留学渠道,完善学生国际性提升培养体系。

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康凤建议,“全球领军学者引智行动计划”应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大人才观”,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海外人才队伍,把高水平海外人才集聚到学校事业发展中来,设立管理干部和教师赴外研修项目,加大与外籍教师的沟通和联系,加强海归教师在我校认同感、集体感、荣誉感的培养,提升教师队伍讲好中国故事理论水平、业务水平、思想水平。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梁海伦建议,参考中国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情况,加强对国际学生的国情教育;在“治国理政”计划实岗研习环节增设赴国际组织挂职锻炼,在“理解中国”学术实践活动中纳入国际学生参与、产出外文调研报告、分享中国治理模型解决世界问题的智慧与方案,鼓励“未来学者”讲师团博士生设计全英文课程以对外讲述中国发展惠及世界,强化学校英文课程资源库储备。

党委保卫部(处)副部(处)长邵泽开表示,习近平总书记5月30日下午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指出,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主动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安全环境,更好维护开放安全,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建议学校可探索涉外安全问题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安全教育,强化风险预判。

研究生院副院长马光荣建议,应充分发挥“人大海内外英才培育计划”作用,加强海外名师“引进来”工作,借鉴学校国际小学期运营成熟经验,设置海外名师中短期集中授课项目,引进、汇聚海外顶级学术大师以及一大批学术骨干,与国内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相互融合,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财务处副处长、后勤集团副总经理武雷表示,财务处全力支持学校开展国际交流工作,建议梳理经费存量资源和新增需求,明晰事业发展与有限资源匹配度,引导撬动外部资源,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发挥学院主观能动性,在学校国际交流总体布局中统筹考虑学院层面的对接;增加后勤管理人员赴外交流机会,加强同世界一流高校国际公寓运营管理人员业务探讨,营造更具国际性的校园氛围。

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周荣建议,发挥学校24个海外校友组织优势,配合学校国际战略布局、提供海外资源支持;激活学校校友在美国硅谷、加拿大温哥华等地实习基地资源,打造海外实习孵化器;继续运营北美明德论坛等海外品牌项目,鼓励学校师生深度参与;提升国内外参访、会议活动中校友参与度和彰显度,涵育校友资源。

教务处教学督导室主任蒋香仙建议,提升学校国际小学期含金量,提升海外合作伙伴层次水平,激发各教学单位主动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完善国际学生培养体系,明晰国际学生培养特色和目标。

科研处副处长常晋芳建议,学校全球发展战略规划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战略决策对标对表,依托学校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文明史研究工程”、五大文明建设领域研究团队等资源,强化战略引领;鼓励学校青年教师团队开展国际科研工作,学校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助力学校国际性人才队伍建设。

理工处副处长常化振建议,充分调动央企民企校友“走出去”资源,通过为企业组织海外培训等方式增强我校海外影响力,在做强产业支撑方面发挥人大作用。

人事处副处长杨其静表示,学校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为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提供智力支持,意义重大。

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朱婷建议,创新学校学生职业体系,设置国际性实践课程,强化赴海外留学校友沟通联络机制,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以高水平海外人才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

校团委副书记李洪满建议,进一步整合统筹校内资源,加强项目设计,升级学生国际实践体系;以孔子学院、海外中心为平台建立学生海外实习基地,以传统文化为纽带面向港澳台学生开展交流工作;建立校团委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常态化交流机制,积极参与青年外交高校联盟等多边合作机制,拓展短期实习、志愿服务、海外会议等项目,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

1687792320881.jpg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

电话:86-010-82509597

传真:86-010-62515329 62515343

Email:international@ruc.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6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交流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层 邮编: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