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6日,我踏上了去芬兰交换的征程。
交换的准备工作是繁琐复杂的。从秋季学期开学开始,准备资料递交申请,再到办学籍手续和居住证,一直到为了省钱买的特价机票,在飞机上空间狭小的呼吸不畅,我甚至都萌生过不想去了的念头。但好在飞机一路向西,我终究降落在了芬兰的土地上。
交换中的生活是辛苦的。独自一人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极北之地,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和漫无边界的白雪就是我每天的生活。与北京相差甚远的气候、饮食、语言,这些都要一个人去面对去克服。更甚则是思念之苦,用笔记本电脑卡卡顿顿地看着春晚的直播,用五寸屏幕的手机和家人视频聊天,隔空给狗展示我去超市给它买的新玩具。每次想哭的时候,就用从中国带来的锅煮一包方便面,我一共带了三包,我不想让自己过于脆弱。
交换中的生活是幸福的。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感受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文化。记忆犹新的是大学里有一位做中国研究的芬兰老师Matti,他组织所有中国学生在春节的时候举行了春节展示会。我们煮自己包的饺子,教外国同学写毛笔字、编中国结。在宣传中国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国学生大家庭温馨的氛围。
交换中的生活是深刻的。比起通过这次交换机会周游欧洲,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习课程上。我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选了六门课,利用宝贵的机会来多角度学习,倾听外国老师在不同立场上对同一问题的见解,这是我认为学习外交学专业,需要加强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感谢此次交换学习之旅,我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我辩证思考的态度。
交换中的生活是艰难的。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中国,在拉普兰大学,我惊喜的发现了几门关于中国的课程,于是选择了几门课进行旁听。通过聆听教授的讲解,以及回答了外国同学的相关对于中国的问题,我发现中国的国际形象建设道阻且长。曾经有德国同学问我“你们是不是认为脚越小越好看”让我讶异,他们对中国的理解与认知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遥远的过去,这也和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偏颇性有关。我在交换期间,一直在努力地提升改观中国的形象,向外国同学宣传中国的发达一面,而不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
总结一下,这短短的四个月,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国家认同感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人大人,在春晚倒计时的时候流下热泪,在教授称赞人大是中国顶尖大学时倍感自豪,在外国同学称赞中餐好吃时满心欣慰,在中国同学一起吃火锅时感受家的温暖。感谢人大给我这一次宝贵的机会,踏上这个北极圈上小村庄的土地,感受着满天的雪。
2017年5月,当我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感受机场扑面而来的一股股热浪。那种感觉既不真实,又不虚幻,只觉得自己仿佛做了一个4个月的梦,一个很真实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