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海外交流
STUDY ABROAD
首页 学生海外交流 游学纪文

维也纳大学 杨奇光

2021-10-26

点击量: 次浏览

姓名:杨奇光 学号:2014100428 学院:新闻学院

此次赴维也纳交换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珍惜。这是一座我向往已久的城市,这是一所令世人敬仰的学府,这是一段注定难以忘却并将永远成为美好回忆的人生经历。

此时,距离我离开维也纳已经快过去一个月了,熟悉的课堂和那些认识不久的朋友似乎还在身边。非常幸运的是,今年恰逢维也纳大学建校650周年,我报到的第一天就被这所学校厚重的历史底蕴和高贵典雅的建筑风格所深深吸引。巴洛克式的建筑外观,大大小小的礼堂,壮观的图书馆主阅览室,相信步入维也纳大学的每一个人都会产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慨。从进入这所大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尽最大可能汲取这里的知识和智慧。

在维也纳大学交换学习,我接触到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文化人类学。这个学科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对自己今后的研究领域也有了新的思考。文化人类学主要关注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维也纳大学多年来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我选课的任课教师是Budka教授,他非常有亲和力,作为一名文化人类学家,他多次进入偏远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经历非常令人钦佩。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的姿态同研究对象交谈,关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文化实践,这是文化人类学最大的魅力所在。

在《数字人类学》这门课程中,我了解了数字人类学如何对人类生活行为中数字媒体的使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互联网时代,人类与技术之间展开了新的互动,摒弃传统结构主义观点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或技术决定论的二元分野,数字人类学这门学科启发人们思考,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类如何使用技术,技术应用如何影响人们对媒介的使用以及如何影响人们的文化实践活动。数字人类学对我的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也产生了新的启发。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对外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以及提升国际地位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依托于互联网和不断演进的新媒体平台,我国的对外传播不断表现出新的特点也面临着问题和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传播对象以及传播策略的调整与新的媒介技术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进一步地说,数字人类学视角给了我这样的启示,比如,互联网打通了技术渠道,这为对外传播的结构和话语方式提供了哪些新的想象力?同时也会产生怎样的挑战?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空间中,对外传播的主体和互联网技术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人与技术的互动又会对对外传播产生哪些影响?这些问题的提出是现有国际传播领域中较少涉及的问题,个人认为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探索我国在国际传播中应采取怎样的策略,从而更好地塑造并传播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这些思考都来源于我在数字人类学课程上获得的灵感。

另一门令我印象深刻的课程是《作为物质文化的视觉和媒介技术》,所谓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与物质的关系,这门课程给我的最大启示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新颖的批判性视角——那些看似常规的物质使用行为中存在着哪些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不平衡力量?人们的日常行为与物质的使用间存在怎样的话语操演行为?这些问题都是从一种全新的平等立场去解构和批判既有稳定的结构和人类生存状态。

除了课程的学习外,此次交换经历也为我提供了难得的生活体验。作为世界上排名前三的宜居城市,维也纳的生活魅力彰显在街头的每个角落。当我走进著名的金色大厅,富丽堂皇的建筑令人赞叹,出席音乐会的人群中,男士西装革履,女士晚礼盛装,他们将参加音乐会视为一种高贵典雅的社交活动,得体的服装也透露出这座城市中人们对于音乐的无比尊重和对生活质量的认真追求。维也纳还是一座博物馆之都,著名的艺术史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坐落于玛丽亚特雷西亚广场,两座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徜徉其间,仿佛是一场与历史的邂逅。著名的博物馆区汇集了众多小型博物馆,多元的艺术风格,创新的艺术形式,不由得让人感叹维也纳这座艺术之都的强大魅力。

在欧洲的生活节奏不是行色匆匆。这种感觉到越发像是小时候在我的家乡西安。城市中有众多古代建筑群,人们延续着世代的生活习惯,红白相间的电车从来不拥堵的街道,白天、夜晚和周末的角色没有混淆,人们住的地方离小公园很近,所有先进的电子产品在这里(当时)都显得格格不入。“翻天覆地”和“今非昔比”用来形容欧洲城市是不太合适的,维也纳城市建筑的修复往往极其“低效”,这里没有深圳速度,也没有拆了建建了拆的喜好,一切看起来似乎还是老样子。这里对于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使得整个城市近乎刻板,但这背后却往往折射出一种敬畏、虔诚和笃定的信仰力量。除了人文风光,奥地利的自然风光也是非常迷人。我曾利用假期前往哈尔施塔特小镇游览。这个藏在奥地利群山中的小镇拥有雪山、湖泊、森林、草甸、教堂、驳船,晴天是碧透,夜晚是梦幻,晨雾则玄妙。站在远处一个观景平台,梦幻的小镇风貌尽收眼底。

学习、旅行、交友,真是感叹时间不够,此次交换的经历让我倍感时间的珍贵,我也更加珍惜自己上过的每一节课、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和认识的每一个人。五个多月里我结交了许多当地的好朋友,临别时与他们非常依依不舍,但世界其实很小,以后定会再见。

短暂的交换学习生活结束了,当我再次回到熟悉的母校,我明白了许多也想通了之前困惑自己的一些问题。新学期已经开始,我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并时刻提醒自己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

电话:86-010-82509597

传真:86-010-62515329 62515343

Email:international@ruc.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6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交流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层 邮编: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