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海外交流
STUDY ABROAD
首页 学生海外交流 游学纪文

哥伦比亚大学 潘博洋

2024-11-07

点击量: 次浏览

个人介绍:人大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3级本科生,“不安分”的我一直都有个愿望,就是作为一名交流生去体验国外不一样的教育。在哥伦比亚,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与同学,有他们在身边,是压力更是激励。而我也会更加努力,珍惜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

交换介绍

现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当交换生

申请资助时的情况:申请奖学金是考虑到出国留学的费用对于家庭而言过于昂贵,奖学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父母身上的经济负担。再次对陈经纬先生的资助表示感谢,让我有机会进入美国的一流学府学习。

虽然已是仲秋,但纽约城显然还是一副暑气未消的样子。每一天早晨登上晨边高地的时候,顺着阶梯,一步步穿过树荫的遮挡,就能看到明净的蓝天与耀眼的阳光、登顶后再往左拐,稍走几分钟,就步入了哥大校园,也就是将陪伴我走过接下来这一年的地方。

自9月8日开课到现在已有两个星期的时间,从之前的兴奋好奇到现在一步步走入正轨。虽然在此生活与学习还不长,却已有不少的体会,在此记下些许。

白天的哥伦比亚大学格外美丽,图中心建筑为哥伦比亚的老图书馆Low Library

在哥大的学习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课程体验。虽然同样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课,但授课方式与中国老师是很不一样的。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几乎每一节课上,老师都会抛出很多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而学生也会积极地参与进来。同时,老师对于学生的疑问都会非常耐心地解答。

夜晚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灯火通明。图中右侧建筑为哥伦比亚新图书馆Butler Library

但在哥大的课堂上,优秀的不仅仅是老师,同样还有哥大的学生。之前提到学生与老师之间积极的互动,但其实说积极是还不够准确的,“热情”或许才是最恰当的词。每次遇上老师提问,有的学生问题才听一半就已经举手,不少学生在听到老师的问题后高举手臂,还有的学生连手都不举就开始抢答。这就是哥大学生们教给我的道理——机会需要自己去争取。很快我发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强了我的课程参与感。这就像是个良性循环,回答问题,增强参与感,更愿意回答问题,参与感进一步加深。所以经过了一个星期的尝试,我很享受参与课堂的过程,即使是“争”,却也学而受益,乐趣无穷。

当然,虽然在课上能够收获不少,但在课后,功夫也是需要努力磨练的,每堂课后,老师都会留下大量的作业和阅读。例如Corporate Finance的老师Mr.Guirguis要求非常严格。每堂课后他都会要求我们阅读书本一到两章节的内容,而且会在课堂上针对阅读内容进行小测,所以一旦没有跟上进度,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正因如此,在第一个星期,我的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献给了这门课。除了作业,平时的复习与预习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哥大,虽然只上了四门课,但课后的工作量常常比国内七八门课的作业量还要多。

所以不得不说,在哥大的学习,是种享受,更是种挑战。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社团招新

在学习之外,就是日常生活了,正如开学典礼时,我们的留学生主管Mr.Rutter所说的那样:“如果你能在纽约生存下来,你将能在全世界任一个地方生存下来。”在纽约的生活确实不易,从租房到搬家再到一个人买菜做饭,都不曾是以前我会做的事,但同时,成长也在一点点地积累。从之短租在客厅到现在安顿下来拥有自己的一个小小房间,从之前只会做辣椒炒牛肉到现在会煎炒蒸煮,很多事情都是之前未曾想过会做的,现在都能一步步做下来并能够一点点进步。在纽约的生活,让我深感自己正在学会如何独立,学会如何照顾好自己。而且,生活并不是总是严肃的,更多时候它带着轻松愉快的气息。早晨与同学在中央公园散散步,中午与朋友一起拼菜吃,晚上再在健身房跑跑步。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只是缺少挖掘快乐的心。只要敢于尝试,生活就在无限的可能性。

最后,我想感谢陈经纬先生和学校对我的资助与支持。不论是在哥大的学习,还是在纽约的生活,都让我遇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感谢你们,让我有能力站在另一片土地上做着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这将是一趟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旅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

电话:86-010-82509597

传真:86-010-62515329 62515343

Email:international@ruc.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6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交流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层 邮编: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