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海外交流
STUDY ABROAD
首页 学生海外交流 游学纪文

哥伦比亚大学 王子慧

2021-10-26

点击量: 次浏览

个人介绍:

我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是一名2013级会计专业的本科生。

交换介绍

目前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职业研究学院学习。本学期,我就读的项目是商务认证项目。

申请资助时的情况:

我热衷语言学习,同时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有着浓厚的兴趣。十分感谢学校设立校长奖学金项目和陈经纬先生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拥有了一次宝贵的来国外学习的机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相信通过在哥大为期一学年的学习,我将通过勤奋和思考而让自己在专业知识领域,语言驾驭能力和文化认知水平等方面更上一层楼。

从2015年8月28日中午落地美帝至今,已经过去数月。回顾这段时间的生活,感到自己非常幸运。非常感谢陈先生的资助和学校提供给我们的宝贵的学习机会,以及在申请过程中各个老师、同学的帮助,才让我有了这样珍贵的交流经历。在此,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汇报,来展示这段时间的收获。

哥伦比亚大学的ButlerLibrary, 里面有教堂式的自习室、便捷的设施和丰富的资源, 是学生的天堂。

开学以来,体悟到了很不同的学习氛围和风格。一方面是课堂氛围的开放和自由。我有三门课是lecture的形式,但是教授们十分欢迎和学生的互动。比如Lntroduction to Finance的教授要求我们每天要读华尔街日报,并且每节课都有15-20分钟的课堂讨论环节。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这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世界的经济、金融问题联系起来,并且体现了教授们经常强调的“have a big picture”的思想。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言了机会,而教授仅仅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但另一方面,自由开放不意味着轻松,甚至要求更多的自学和自我探究。另外课堂讨论要求时常关注新闻动态,并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所以说,挑战与乐趣并存,但是我很享受这种学习方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进步会更大。

上图是中央公园的美景,绿树蓝天遥相呼应,简直是一步一景的地方

除此之外,由于同学们的背景具有很大的多样性,更是让学习环境不同寻常。由于我们所在的学院是继续教育学院,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德国、丹麦、墨西哥、印度、瑞典……还有很多美国本土的同学。这种国际化的学习环境,让我认识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精英、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对全球化的学习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哥大的社团大大小小有五百多个,可以说是无所不有。9月11日是activity fair 举行的日子,就跟人大的百团大战差不多。当时校园广场上简直热闹极了,熙熙攘攘,包罗万象。有音乐社团放着动感的音乐,鼓手富有激情的打着节拍;皮划艇社团的同学搬来了他们的道具,穿着装备站在桌子上吸引同学的目光;有各种公益组织的同学积极的介绍他们的活动以及愿景;还有中国功夫的社团,几个外国同学也是兴奋的张罗着,甚至把刀枪剑棍都亮了出来。走下一圈来,我不得不说真是无奇不有,如果你有兴趣,肯定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社团!总之,这些丰富的社团活动拓展了我的经历,也是重要的学习平台,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资源。

在外留学的生活一切都需要自己安排,买菜做饭、自己安排时间锻炼、打扫公寓等等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上图是 activity fair 的一个有趣的辩论社团宣传同学的照片

由于纽约在外面吃饭平均每顿饭都要100以上人民币,所以不少同学,当然也包括我,都选择自己有时间就做饭的策略。我不仅要去超市买食材,还要自己做,做完也要打扫卫生。但好在我貌似有做饭的天分,虽然暑假在家只尝试做过几顿饭,但来纽约后自己作饭,还没有失败过哈哈!

除了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我还尽量利用好自己住的地方离中央公园很近的地理优势,有时间就去那里跑步锻炼。我发现这里的人们都很注重“keep fit”,大街上每隔几个街区就有一个fitness center或体育活动的俱乐部,在街上走也常看见穿着运动鞋跑步的锻炼的人们。在中央公园,更是一天到晚都有锻炼的身影——从很小的孩子到满头银发的老人,运动的精神在这里淋漓展现。

上图是我在中央公园锻炼的照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

电话:86-010-82509597

传真:86-010-62515329 62515343

Email:international@ruc.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6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交流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层 邮编:100872